印尼、砂捞越之行

印尼、砂捞越之行

 

叶金辉

 

不曾到过印尼与沙捞越,此行目的是与中国的叶兴建教授专程到两地搜集官方与民间资料、参访教研机构,并访问当地学人与耆宿。出发前,通过南大的香港校友廖春远女士引介,联系上八华中学林金将董事会主席,戴渊博士上次到印尼收集研究资料也是得力于两人的帮忙。

 

被遗弃的唐人街?

2015年5月6日飞抵雅加达时,八华华文部行政秘书周老师来接机,送我们到酒店,安排好明日再去八华中学。我和叶教授两人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搭德士到班芝兰区唐人街(Glodok)逛逛。雅加达塞车可说闻名遐迩,短短的路程可堵个天昏地暗。来到一栋商场,找华人问路,可是华人未必谙华语,这时我以会操马来语跟印尼人沟通感到骄傲。步行了一公里,摩哆与汽车贴身而过,呼啸欲聋,废气熏天。下班时间,两个少年以身挡住来势汹汹的摩哆汽车,让小巷长长的车龙拐出大路,车主就会抛出几个银币给少年,血汗钱啊。大马路边竟然没有一块完整的石墩,坑坑洞洞,凹凸不平。建筑陈旧,举头电线直来横去,走廊摆满摊位,序中有乱,桥下水沟污臭,彷如被遗弃的城市,我也感到恹恹欲病了。(两天后我们路经新区,政府高楼、金融大厦林立,马路、街道干净宽敞,空气新鲜,尽显现代都市风貌。相比之下,岂不彰显唐人街是被遗弃的城市?)

 

要在唐人街找到中华文化的色彩,莫过于中药店与书店,那里可看见汉字。往书店小巷里转,老少咸宜的中国图书、影碟光碟,店员是不懂汉语的印尼女人。其中,有本国际中文彩色杂志还是自行复印的黑白印本;也不怪店主,断层了卅年,中文读者寥若晨星,普及先于提高,曲线学习母语的大局值得体谅。终于找到媒体数次报导的联通书店(Purnama Baru),是少有的中文书店,经销大众与严肃读物,是印尼开放政策的转捩见证,值得称道。原途折返,又受一遍精神折磨,垂头丧气,附近的英文书店也无心去了。

 

经一座大楼,前端是中国工商银行,后方像是高级办公楼或公寓,现代建筑包围下的中庭竟是一间中国南方传统三合院,新旧适成强烈对比。搜寻资料后来才知悉,那百多年历史的三合院属于最后一位甲必丹许金安的故居。许金安于1897年在雅加达出生,是一名出色的银行家与企业家,担任侨领时期长袖善舞,造福华人社会。

 

华校复兴,指日可待

翌日早上,要劳驾年届七十余岁的林金将亲自到酒店接我们,怪不好意思。林金将曾任八华校友会主席,也是在任董事长。1963年还是苏卡诺时代之际,他获得印尼政府奖学金赴中国天津大学念书。后来印尼改朝换代,他幸好回国后没有被清算。

 

八华学校离雅加达约三十公里的Tangerang市。1900年,甲必丹许金安、梁映堂、黄玉昆、李金福、翁秀章等15名侨领于创设巴城(巴达维亚,亦称吧城,雅加达的旧称)中华会馆。1901年创立与中华会馆学堂,后改称中华会馆学校。为了区别其他地区同名的中华会馆学校,后改称八华学校。同年,设立英文部,名为Yale Institute中华会馆C部,聘请李登辉博士(31年任上海复旦大学校长)为主任。1903年,康有为曾到学校参访。三年后,首批二十余名学生被派往南京暨南学堂就读。印尼独立后,采用印尼语教学,学术成就骄人,梁世桢、林金将等人即是当时培养出来的优秀生。1957年是鼎盛时期,学生多达5千人。目前,八华学校逐渐向完成教育系统发展,设有幼儿园、小学、中学,正积极筹备专科学院。

 

首先参观全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八华幼儿园,学生一千名,教员百名,除了国人还有都来自东南亚的师生,由八华学校董事李卓辉的女儿担任院长。幼儿园的愿景是成为印尼名列前茅的优质三语学校,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华语为主的三语教学,强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幼儿园共两层,整栋建筑采环保概念,入口处就有采光的圆形“天井”流水缘边而降,由地面的水池收集后循环使用。园内有游乐场、董桂英纪念厅、模拟小社区、植草天台、彩虹阶梯,园艺花园、游泳池、图书馆、小礼堂、分类回收垃圾桶等,一应俱全。我们一班班去巡视,师生见林金将先生到访,即以印尼的礼节双手合十用中文向林先生与我们请安。目及张张未来主人翁逗趣可爱的脸孔,新一代华人开始自由学习母语,深感中华文化的复兴指日可待,欣慰不已。一些老师带领学生在花园栽种、认识花草,自幼灌输保育与护生意识,这种生命教育非常难得,值得称道。遇到一名来自中国福建的老师,年纪轻轻就过海来传播中华文化。

 

八华中学就在幼儿园附近,学生约4千人,目标放眼5千。八华学校的使命为:建设优质的国民三语学校、承载社会教育使命、强化儒家道德、建设各宗教信仰、各民族和谐共荣的平民学校。学校入门是“梁锡佑纪念大厅”,牌额下有一个古钟,正墙面书有“泱泱大风,南邦学府”八字。左右两幅墙是学校创办人、历任总理、校长照片与校史壁报。球场旁有一“承德亭”,楹联是“继承勿替,道德是崇”。厅内是三个人物的半身塑像,它们是梁映堂(1848-1918),曾任华商会会长,吧城甲必丹,参与创办中华会馆与学校;梁密庵(1880-1940),吧城同盟会推动者;梁锡佑(1904-1990),自由报社长,1950年出任中华商会会长,崇德学校名誉董事长。2009年,校友兼八华教育基金会主席梁世桢为纪念曾祖父、祖父与父亲对八华学校与侨社的贡献,特建此厅。

 

接着,林金将先生与杨清龙律师与我们交流。杨清龙也是八华校董与一名学人,曾出版两本有关印尼华人的史著。八华学校进入114周年之际,印尼废除了种族歧视与不平等政策,教育走向多元开放,中华文化沉睡三十余载后重燃生机,各地华校纷纷复办,朝气蓬勃。八华中学也与大马槟城钟灵中学结为姐妹校,每年进行学生交换计划。回想与展望较有规模的马来西亚华校与华教,印尼华教的创伤正慢慢愈合,而马来西亚华教的伤口却不时受到极端种族主义者撒盐,一时真不知与难辨孰“侥幸”孰不幸。

 

印尼策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第三天,杨清龙律师带领我们前去印尼策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同行者还有来自廖内的华人女生黄秋绣,她正在台湾政治大学念教育学硕士,以八华学校为研究对象。该中心成立于1971年,分为经济部、政治与国际两个部门,亦有本身的基金会。入门有两樽半身雕像,是中心创办人苏祖诺与阿里的半身雕像。该中心多年来是苏哈多时代的官方智库,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时代与领袖的变换,地位不复往日矣。

 

接见我们的是该中心基金会信托委员主席、华人学者Dr Harry Tjan Silalahi、印尼学者Haryo Aswicahyono与华人女研究员Audrey Soedjito。下午,我们到该中心图书馆搜集资料。图书馆虽然面积不大,但仍有收获。

 

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

第四天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由于旧址装修,乘了三趟德士,即使有地址司机也竟然不知博物馆在何处?最终,就算走马看花,我们仍用了不少时间走完整座博物馆,因为地大物博与历史悠久的印尼文物实在太丰富了,非常有看头,至少胜过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院。中庭的长方形走廊与草坪摆满了各式文物雕像,不乏佛像,全在太阳底下坦赤陈列历史的原貌。历史在哪?就让文物自己说话,堵住政客的谎言与谬论吧。

 

始料未及的是我们的另一焦点—巍巍国家图书馆,竟然全部是闭架制度,根本无异于档案馆,好气又好笑!换句话说,读者可通过电脑检索书名书号,然后填交借书表格等待管理员取书给你。读者只能坐望隔着玻璃墙后的众多书架,兴叹无法亲自目游书海开拓视野,以及自由延伸参考相关的图书文献。此种不便只有为学习与研究带来不便,无论闭架是出于盗书、乱放图书还是其他理由。

 

除此,复印设备欠佳。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才收集到少部分资料,对于无法一窥同类研究著作之全豹而大感失望与气愤。午餐时刻,馆前一路之隔的小餐厅正在被租用进行婚礼,人声嘈杂;加上没人劝阻两三个小孩在大厅追逐玩闹,知识的尊严荡然无存。不尊重知识,知识就会远走,国人就会被世界抛离在后。

 

有趣的是晚上在酒店附近的路边摊用餐,总有两三名售盗版书的小贩,吃力地抬者从腹部叠到下颚的书籍,沿途向食客兜售。我们翻翻看看,都是印尼文与英文小说、政治、工商类书。难道雅加达阅读风气如斯兴盛?耐人寻味啊。

 

沙捞越古晋

5月10日,从雅加达飞返吉隆坡,再转飞沙捞越古晋,为的也是搜集当地经济文献资料。承蒙南大基金会会员李锦新先生的接待与安排,我们有幸与当地耆宿交流。晚上抵步,李先生从机场载我们到下榻的酒店。

 

第二天约见拿督许我新、其子许鲁圣与女婿刘加福先生。谈着谈着,才惊悉原来刘加福先生是我留学北国时的学妹刘会欣的父亲,世界很大,学缘之网把它缩小了。事后,我们想到州经济发展局走一趟,刘加福先生还亲自载送我们。

 

下午与第三天,我们屡次乘坐德士往来州图书馆。伊斯兰教风格的图书馆坐落在市郊的一片湖畔绿地,端庄典雅。底层是多媒体画廊与小书店,大厅四合的阶梯上方是透光穹顶。一楼馆内通道中央有一地球仪时间胶囊,是沙捞越州政府为迎接千禧年而设,并将于2050年打开。馆内整洁舒适,全是开架式图书,矮书架让视野开阔,全无缺公德心的人为破坏痕迹。靠窗的座位能眺望与感受到窗外湖水波纹与绿枝摇曳,室内清净,户外写意,乃脱俗的求知天堂。借书看书的读者很少,那里设有“Lincoln Corner”,摆放小林肯坐像坐镇看守。目前国内仅有七个州属图书馆设有这项美国政府与美国大使馆推广的图书文化合作。尽头有一间州文献资料馆藏,多是州政府官方报告,也有少量中文书。与印尼国立图书馆相较,这里可说是无与伦比与无可挑剔了。

 

之前听长辈说起在古晋常见华巫食肆同在一茶餐厅下,而且彼此并肩而坐,各自享受自己民族的美食。我初时有些怀疑,就在第三天早上,李锦新先生特地来酒店带我们去吃著名的当地面食,我亲眼见证了华巫一起共餐的情景。当首都的种族主义正喧嚣尘上时,远在东马的各友族正平和地过着和谐的日常生活。当晚,李先生也安排了好友(国际时报副社长兼董事)李福安与(沙捞越古晋南大校友会会长)林仲国一起晚餐。由当地元老娓娓述来书本外的沙捞越史实轶事,也算是胜读十年书,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