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陈六使纪念讲座

走向世界的厦门大学
整理:曾佩玲


朱崇实校长演讲。
  (2010年5月25日南大基金会在厦门大学举办“第二届陈六使纪念讲座”,由朱崇实校长担任主讲人。本文整理自其演讲。)

厦门大学发展历程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4月6日所创办,是中国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校址坐落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座享有“国际花园城市”之称的厦门市。该校占地近9000亩,其中校本部位于厦门岛南端,占地2500多亩,漳州和翔安校区分别占地2568亩和3645亩。由于学校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因此有“中国最漂亮的大学校园”之美誉。


厦大创校八十九年来一直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0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而曾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人。并且许多毕业生成为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如半导体物理专家谢希德、化学家卢嘉锡、数学家陈景润、社会活动家张克辉等。

目前,该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2个学院(含62个系)和10个研究院,可说是一所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管理科学、艺术科学、医学科学等学科门类相当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在培育人才方面,现有专任教师2435人,并且共有两院院士22人,其中全职中科院院士有9人,双聘院士13人,是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

厦大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38000多人,其中本科生20827人,硕博士生约17400人,而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占了其中的2000多人。                                         
由于厦大正致力于将该校提升至 “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高度,因此目前厦大设有140多个科研机构,包括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科研机构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各1个。为了有效落实各种科研计划,该校的科研经费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于2009年再创佳绩,获得4.32亿元人民币作为推动学术研究的经费。
与此同时,该校的自然科学研究水平亦不断提升。2004年至今,先后有13篇论文发表在《自然》和《科学》(含子刊物)上。其中有2项科研成果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一项成果入围200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与会者在专心地听演讲。
  虽然如此,该校的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亦不遑多让,他们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难以替代的人文优势,全力拓展南洋研究和台湾研究,尤其是在对台交流方面,已成为台湾研究的重镇和两岸学术交流的重要高校。创立于1956年的南洋研究所不仅是该国最早设立的东南亚研究机构,也是最早设立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曾于2006和2009年亲赴厦大视察,且对该校台湾研究院所进行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除此之外,在人才荟萃的厦大,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的学术地位在中国高校遥遥领先。

2006年以降,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研究项目111项以及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其立项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此外,该校也分别在第四和第五届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获奖无数。

为了能够深入地开展校地,实现校企合作的宏愿,厦大先后与厦门市、漳州市、赣州市、泉州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CSIP中心、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等开展战略合作,以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服务。为此,该校动员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为各级党委、政府及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成为可信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厦大历史沿革:

1921年4月6日,由陈嘉庚先生所创办。

1937年,从私立大学改为国立大学。

1938年,于抗战时期迁往闽西山城长汀。

1946年,抗战胜利后从长汀迁回厦门。

1963年9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6年,试办研究生院。

1995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被列为国家“985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

2004年7月,被增列为中管高校。
 

长汀时期的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与南洋大学的历史渊源
厦门大学和南洋大学的繁荣昌盛全赖一批心系教育,热心教育的人,如陈嘉庚、陈六使、李光前、林文庆等。
 

陈嘉庚像
  陈嘉庚(1874-1961年)和陈六使(1897-1972年)不仅是厦门大学与南洋大学的创办人,而且同乡同宗,并且同样在离乡背井闯荡世界事业有成之后依然心系教育。

他们两人出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村。1890年,已来到新加坡的陈嘉庚靠橡胶业发迹,一跃成为南洋首富。于1921年斥巨资兴建厦门大学,此举在当时着实引人侧目。然而其实较早前,他已在新加坡和集美兴办小学和中学,一生可说和文化教育息息相关。
 

陈六使像
  陈六使是陈嘉庚的堂侄,自小家境贫寒,其他兄弟没有读书或中途缀学。1913年,因陈嘉庚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陈六使才获得学习的机会。1916年,陈六使来到新加坡,在陈嘉庚的谦益公司打工,努力学习有关树胶的处理与买卖的知识。后来创立益和公司,经过多年刻苦奋斗,终于成为首屈一指的胶业巨子。1953年,陈六使提出创办南洋大学的计划,各界纷纷响应,并获福建会馆拨地500英亩,陈六使个人献捐500万元新币。一年后,南洋大学获准成立,以此树立了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李光前是陈嘉庚的女婿,因为同样热心文化教育事业,1936年即认股5万元协助陈嘉庚购买400英亩的橡胶园作为厦门大学的办学基金。此后陆续捐资帮助厦门大学扩建校舍。1952年,李光前遵照“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设立了“李氏基金”,以支持社会各项科技文教活动。翌年,他积极响应陈六使创办南洋大学,并被推举为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的委员。

林文庆(1869年)受校主陈嘉庚先生邀请,于1921年至1937年间担任厦门大学校长。他除了取“止于至善”为校训,还致力于学校的行政与学科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2004年至2007年间,厦大陆续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签订协议,确立合作关系,让学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目前,厦大正在争取到2021年即建校百年之时,把厦门大学建设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了有效落实目标,首先得营造一个从容、淡定、安逸的环境,以及稳定的规模,以全面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一流的大学不能只是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创新。因此,该校将全力提高学校的科研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能力,并且加强学科建设,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建设一批一流学科,如以化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数学为依托,大力发展生物医学、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使学校成为一部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发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对这两者起到桥梁的的角色,因此厦大将力争到2012年打造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师资队伍。此外,还要坚定不移地把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努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如鼓励教师与国际同行开展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以此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并进一步使学生具有国际竞争力。这可透过利用厦大独特的区位与传统优势,加强与台湾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使之成为促进厦大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
 
 
朱崇实校长颁发纪念品给南大基金会主席丹斯里拿督林源德。
 
丘才良教授主持演讲。